案例:
一位采购经理聊到他的困惑:供应商是东莞一家知名的模塑喷涂一体化工厂,实力很强,其客户主要集中在手机行业,如三星、华为、中兴等品牌。他所在的公司属于典型的小批量、多批次业务,于是合并几个月的订单,咬着牙向供应商一次下达了5K的PO。然而,3个月过去了,5K的塑胶件还没交完。缺料,完全打乱了这家公司的销售节奏。
他继续说道:
1、5K采购订单涉及两个产品,模具30余套,供应商有适合吨位的注塑机有120台;
2、三星等手机客户,单一机型每月订单量大于100万,大量复制模;用同一吨位注塑机;
3、本公司塑胶原料用到LG某款专用高光料,很少厂家使用;
4、另一家五金件供应商,需送料到这家塑胶厂完成贴合预加工,易变形,良率低。
我问他,供应商是怎么评价你们的订单?他回答:不赚钱。
简单分析一下:按供应商的产能,假设30套模具同时上30台注塑机,5K订单1~2小时即可完成。再加上模、试模、下模、清洗时间,约共需半天产能。同样是半天,供应商对三星等客户的产值和对这家公司的产值是大不相同的。供应商会不会一次性调集25%的产能来满足5K小订单?答案是否定的。所以,供应商只能见缝插针地排产,能排到什么时候,就听天由命。有时甚至期待手机客户的模具发生异常插单生产。
跟过塑胶件的采购员都知道,采购周期一般是7~15天,最快3天也可以。为什么他们的订单3个月交不了货?供应商的评价,正是3个月交不齐料的症结。
三流的采购,把PO抛给供应商后,就坐等交料。事实上,采购员应往前跨出一步,从源头上掌控供应商认真落实你的采购订单。
具体来说,先要考虑以下因素:
1)供应商的开发与选择怎样?
2)物料承认是否完成?是否符合量产要求(注意,不是满足设计要求)?
3)有无进入排产流程?供应商的生产计划?
4)供应商有没有进行库存确认(MRP、欠料清单)?
5)产能/设备是如何分配的?
6)采购方付款信用怎样?有没有到期应付款?
7)……
是不是上述问题解决了,交期就能保障?不能。上述影响因素,仅仅只能回答采购订单在供应商工厂内“可行性”的问题。这些因素,只能表明供应商决定接单,但仍然无法保证订单能按期交付。
除此之外,采购员也必须了解所采购物料的构成(即原材料的原材料)、原材料采购周期、供求形势、生产交货方式、生产工艺(瓶颈工艺)、标准工时、良率等等因素。
在本文的案例中,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核心问题:
1、为什么选择这家供应商?
在品质、交期、成本三者之间,在合作之初,他们只注重品质,在成本基本可以接受的情况下,可以适当牺牲交期。只是没想到这个牺牲太大了。往往你看中的,正潜伏着致命的隐患。
2、专用物料危害大
自负的产品设计者,往往沉浸在“意淫”和“自嗨”之中。盲目追求设计效果,采用独特的物料、工艺,致使采购周期长,成本高,不通用,需求出现波动,就成了呆滞料。
3、工艺有瓶颈,良率低。
他们的设计方式导致五金和塑胶件的贴合是瓶颈工艺,更需集中精力设计上解决。由于五金件是另一家供应商来客供的物料,涉及多家供应商的配合,易扯皮,效率低。
诸位从事采购、供应链的朋友们,对此案例,关于交期改善,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?欢迎一起讨论这个有意义的话题,期待你的参与。